阿卡人文學

来自已删百科
本条目在中文维基百科被提出页面存废讨论
理由:沒有足夠的可靠資料來源能夠讓這個條目符合Wikipedia:關注度中的標準   提交时间:2019/02/26

Template:Citation style

本条目可能包含不适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资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无法被证实
时间:2019-01-27T05:55:34+00:00

Template:No footnotes

本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时间:2019-01-27T05:55:34+00:00
本页面可能不符合中文维基百科的关注度指引
时间:2019-01-27T05:55:34+00:00

阿卡人文學(英语:Literature of Akha),與中國少數民族哈尼族相關,阿卡人是哈尼族底下十五個分支中的其中一支。而其文學則由該族作家或與該族互動密切之其他族群作家所創作,且可以明確表現出該族歷史、文化等特色的文學作品,包含目前已有明確記載之口傳的傳說神話、歌謠、民歌,以及原先以文字等書面形式記載之詩歌散文小說等現代文學作品。

阿卡人簡介

阿卡族,是中國雲南邊境的少數民族,由於戰亂的原因,部份的阿卡族開始往南移,進入緬甸越南寮國泰國境內,目前泰國的阿卡族約有 8 萬人,主要居住地是在泰北的清萊省,其他中南半島國家的阿卡族數約有 12 萬人。泰國境內大約有 20 個山區部族,其中主要的有 6 個部族:喀倫(Karen)、 苗(Hmong)、傜(Yao)、拉胡(Lahu)、栗僳(Lisu)和阿卡(Akha)等。 中國境內的哈尼族 ,或稱為「雅尼」、「卡多」、「豪尼」等,到 1998 年, 人口為 132.52 萬。在中國境內分佈在元江和瀾滄江之間,主要聚居於紅河哈尼 彝族自治州的紅河南岸、江城阿卡族彝族自治縣、墨江阿卡族傣族鄉治縣,及新 平、鎮源、元江、元陽、綠春、金平等縣。 阿卡族與彝族拉胡族同源於南遷的古代北方的羌人。據漢文史籍記載,阿卡族的發源地,在長江和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的高原古羌群。西 元前 3 世紀時,為阿卡族的前文化時期,古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史家將這些南 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第二個時期是秦漢玉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西 部民族族體大改組、重構的背景下,阿卡族先民逐漸從「和夷」族群中分化出來, 被史家稱作「和泥」。 第三個時期是「和泥」不斷地南遷,其先民已經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 雅壟江以東的沼澤地帶。七世紀已居住於今哀牢山、無量山區一帶。唐、宋時歸 屬於南詔、大理國,以後又先後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統治,其間一些首領曾 被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 十九世紀中葉阿卡族遷移到緬甸境內,泰國境內的阿卡族是在廿世紀才遷 入。大規模的移民是在近代,主要是共產黨革命所引起的,如 1949 年從中國, 1962 年從緬甸,1974 年從寮國。泰國政府出於治理貧困和穩固北疆,於 1959 年成立全國山地民族委員會,並在山地區域普及小學教育。阿卡族主要分佈在 泰緬邊境的北部,清邁府的一部分和清萊府的大部分。 [1] [2]

阿卡人文學概要與特色

阿卡族的民間詩歌曲集,沒有表演動作和樂器伴奏的吟唱。其吟唱內容非常廣泛,舉凡四季天象、歷史源流、民族繁衍、倫理道德、婚姻禮儀、節日慶典、農事生產、安寨立業等都包括在內。它的音色較為樸素、莊嚴且平緩穩健,沒有華麗的色彩。每一位阿卡族人,從幼年起都很關切這一文化傳統,儘管無專人指教,也無文字可供 誦讀,但是新生的一代可以透過節日慶典、日常生活中,聆聽長者吟唱的「哈巴」, 由此而得到傳承。 基督教文化傳入到阿卡族後,已有拼音文字的產生,1957 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是由內地會的宣教師完成翻譯新約聖經。2001 年完成 舊約聖經翻譯工作,另外亦有多本阿卡文詩歌集,包括聖詩等,以方便信徒可以 在聚會中吟唱。泰北的阿卡族人,位於清萊市的傳道人阿杰,是由外國差會贊助 他到美國唸書,他感念上帝的帶領,於是決定回鄉服務。目前在清萊市成立聖經 書院,裏面設有學生中心、聖經學院等,他本人亦完成多本阿卡文教材,並進行阿卡文教學工作。

阿卡人文學定義

阿卡人本身擁有自己的語言,但是跟多數少數民族一樣,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使用口傳文學的方式流傳。在基督教傳教士進入中國雲南地區之後,阿卡人的語言透過傳教士的努力,被以拉丁文字記錄下來,但因為識字的人不多,大多數看得懂拉丁文字的人也都是以翻譯聖經或是撰寫關於宗教的文學為主。

時間分期

前期

因為阿卡人的文化和哈尼族有部份重疊,因此也可以從哈尼族文學中看見阿卡人的蹤影。其中,以神話和傳說最古老,數量相當多,有《天、地、人的傳說》、《兄妹傳人種》、《作洛搓羅》等。創世史詩以《沃果策尼果》為代表,它敘述了開天闢地、萬物起源、定寨安居、節令劃分、婚喪嫁娶等內容。遷徙史詩以《哈尼阿培聰坡坡》為代表,敘述哈尼族發軔、遷徙的漫長歷史,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另外還有《古時候的人》、《母女倆的故事》、《砍大樹》、《哈尼祖先過江來》等,描述了人類與動物雜處、洪水氾濫等史前生活及哈尼祖先遷徙的歷史。民歌是哈尼族口頭文學的主要形式,分“哈八惹”、“阿其古”兩類。 “哈八惹”屬酒歌類,多在祭祀、節日、婚喪等隆重場合演唱,曲調莊重嚴肅,有《祭祀酒歌》、《祭龍規矩歌》、《討媳婦歌》等。 “阿其古”屬一般山歌,主要歌唱愛情和生產。此外,還有《十二月生產調》、《叫谷魂》、《叫人魂》、《哭婚調》、《土司快死》、《棕櫚·金竹》等。敘事長詩有《英雄與花朵》、《妥底瑪依之歌》、《姑娘幫工》、《不願出嫁的姑娘》等。這些詩歌表現了哈尼人民的勞動、鬥爭和愛情生活,充滿抒情氣氛。傳說有《想到天上去的人》、《太陽和月亮》、《英雄瑪麥》等。多與哈尼族特有的民族生活密切結合,體現了民族文化習俗的特點。還有許多歌頌英雄多沙阿波、田四亂起義的傳說,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在歷史上的反抗和鬥爭。故事有《吃米》、《山陽林》、《牛倌與蛇姑娘》、《小紅魚》、《野薔薇》、《阿羅找布穀鳥》等,表現了哈尼族勇敢、智慧、善良的民族性格。寓言有《水牛和豹子》、《鐵麟甲和烏鴉》、《為什麼蚯蚓的脖子上有道白印》等,寓意深刻,語言優美,膾炙人口。

近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76年以後,隨著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蓬勃發展,一批年輕的哈尼族作家成長起來。他們寫出第一批散文、小說、詩歌等書面文學作品,描繪自己民族的生活、願望和精神世界。朗確的散文《茶山新曲》榮獲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諾晗的散文《山間又響馬鈴聲》發表於《人民日報》,並被選入優秀散文集,後又作為範文收入小學語文教科書。艾扎創作的短篇小說《金鳳花》榮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作品獎。

文學類型

口頭傳統

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s)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口頭交流的一切形式,後者則特指傳統社會的溝通模式和口頭藝術(verbal arts)。人類學與民俗學對口頭傳統的研究有著長久的學術史,二者大都注重在田野調查,注重民間口傳基本素材的記錄、觀察、描述、採集與分析,也就是口承文化本體的研究。人類學向來注重無文字社會的歷史,並由此積累了研討各族群的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s)及其長久傳承的諸多研究經驗。民俗學的範疇之中,也同樣將神話傳說歌謠諺語謎語等民間文學(Folk Literature)或口頭文學(Oral Literature)視為該學科研究對象的核心,而“口承性”(Orality)也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二者雖然有著各自的獨特研究方向,但這兩大領域之間在註重口頭傳統資料的收集、考察和研究方面也有著共通的視域。

    從民俗學意義而言,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說唱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與之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口頭藝術,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更嚴峻的形勢,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加劇,文化標準化、戰爭、旅遊業、工業化、大眾傳媒、移民和環境惡化等使世界各個民族的本土文化傳統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許多古老的口頭文化傳統和優美的口頭文學迅速消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切實保護無形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提供法律性的條款,已於2003年10月17日第32屆大會閉幕前通過了《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對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民間知識、手工技藝等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必要規定。聯合國精神的出台,深受西方人文學術高度重視口頭傳統研究的影響。

詩歌

詩歌被認為是文學最初的起源,其最初發生於尚未有文字的人類社會,以口語的形式流傳,並與音樂、舞蹈結合。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非洲的狩獵詩。較為早期的詩歌包括:中國的古代民歌《詩經》。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歌將觀察、意識等結合,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有韻律的形式表達。詩歌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範圍很廣,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等。

小說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佈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現人物性格和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乾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裡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現時所說的小說相差甚遠。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文學作品介紹

詩歌

主要有“拉八熱”和“阿基估”兩類。 1、拉八熱 多在婚喪、節日、祭祀以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 迎親調的歌詞並不固定,可由歌手即興創作,已整理髮表的迎親歌詞有十多首,其中一首的內容是:“獵人槓著獵槍上山去了/獵人心想的是麂子馬鹿的肉/種田人拿著鐮刀下地去了/種田人心中想的是地裡的金谷/我們穿戴一新走出寨子/我們要去摘一朵鮮花/把歡樂與幸福送上新郎家的竹樓。 2、阿基估 即山歌,只能在山間田野唱,以愛情為主,男女對唱。 哈尼族青年男女,不僅在田頭地角用歌傳情求愛。夜裡還常在稱為“底航”的寨場中雲集,對唱情歌。月明星稀之夜,寨場上不時傳來動人心弦的山歌:“夜幕降臨的時候/阿哥的歌聲飛進了竹樓/歌聲像只無形的木鉤/鉤在阿妹的心頭/阿哥的歌聲像股清泉/流進了阿妹乾涸的心田。

參考資料

  1. Jim Goodman 1996 《Meet the Akhas》 White Lotus Co., Ltd.,Bangkok
  2. Leslie E. Sponsel 2000《Endangered peoples of southeast & East Asia Struggles to Survive and Thrive》

Jim Goodman 1996 《Meet the Akhas》 White Lotus Co., Ltd.,Bangkok

Leslie E. Sponsel 2000《Endangered peoples of southeast & East Asia Struggles to Survive and Thrive》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許立志 2004 〈台灣神學院 道學碩士論文〉《北大阿卡宣教的意義與策略之探討》 2004年6月頁6-7

外部連結

[1.中國傳統文化(2014/01/24) http://www.zhwh365.com/article_1670.html ] [2.中國民族文學網 (2004/2/10) http://cel.cssn.cn/ztpd/ktctyj/] [3. 德宏網(2017/05/24) http://www.dehong.gov.cn/culture/mj/content-83-823-1.html] [4. 百度百科(2016/01/2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88%E5%B0%BC%E6%97%8F%E6%96%87%E5%AD%A6] [5. 維基百科(2015/04/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AF%B4] [6. 華人百科 https://www.itsfun.com.tw/%E5%93%88%E5%B0%BC%E6%96%87%E5%8C%96/wiki-9241876-7667656] [7. 一米網 http://www.yimiwang.com/Reader/Book.00005474.html] [8.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阿卡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8%87%BA%E7%81%A3%E6%95%99%E8%82%B2%E5%B0%88%E6%A1%88/%E6%94%BF%E5%A4%A7%E4%B8%96%E7%95%8C%E6%B0%91%E6%97%8F%E8%AA%8C%E5%AD%B8%E7%BF%92%E4%BD%9C%E6%A5%AD/%E9%98%BF%E5%8D%A1%E4%BA%BA]